【缅甸使徒 - 耶德逊的生命传记】
#04.从耶德逊的生命中所学到的另一功课
作者:巴柝声 | 2021-08-15
上 周,我和大家分享了从耶德逊生命中学到的四个功课。本周我想更专注于其中的两个功课。这些功课不只是在清单中独列的专案,而是彼此密切相关,紧密相连。首先,我提到了耶德逊生命中属灵争战的真实,描述了他在缅甸监狱中长达十七个月的可怕境遇。随后他的妻子安也回了天家。 “耶德逊对安的离世感到非常悲痛,这份伤痛使他退缩到隐居之中。
在失去安后,长达一年的时间内,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,无法自拔。随后他越来越进入隐居状态,最后在丛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,也挖了自己的坟墓,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死亡。当他从自我放逐中安全返回时,每个人都对他能活下来感到惊讶。”
然后我描述了在那场深刻的斗争之后,他如何进入一个非常富有成效的福音大收割时期,为基督不断赢得灵魂。 “在那段他曾希望死去的黑暗时期之后,他欣然享受了十年的宣教成果,特别是在克伦族人中所结下的福音果子......他经常独自划着独木舟,沿着萨尔温江进入老虎出没的丛林,向北部的克伦族人传福音。”
我们现在需要思考一下这前后两件事之间的关系。前者是深陷抑郁的黑暗瘫痪时期,后者是传福音的丰硕时期。通过这样的关联性思考,我们对跨文化宣教中一个经常重复的模式可以有真正的了解。正如我在前几周所说的那样,在他的抑郁期过后,不久开始的10年传道工作带领了八千名缅甸人信耶稣,并建立了一百个教会。当然,这并不是他的全部工作。但是如果没有他,这一切会发生吗?我很怀疑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,试图让人进入绝望谷,是恶者企图清除能给撒旦国度带来迎头重击的宣教士的常用伎俩。一个被神使用的宣教士,能带领千千万万的人归信主耶稣基督。一个模式出现了。在结出福音的硕果之前,必有属灵的争战。
在路加福音四章1-14节中,我们看到,主耶稣进入旷野,被恶者不断地试探。在这之前,祂先被圣灵充满(第1节),然后靠着圣灵加添的力量,从试探和属灵争战中走出来(第14节),继而开始了祂满有恩膏的传道、医治和释放事工,最后走向十字架和复活。使徒保罗也在《哥林多后书》第一章的描述中印证了耶德逊所经历的黑暗时期。保罗说:"我们从前在亚西亚遭遇苦难,被压太重,力不能胜,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。" 但是我们知道,在那之后神极大地使用了保罗,不断拓宽他服事的地界。伟大的中国傈僳族宣教士富能仁,在傈僳族人中间进行了大约七年没有果效的服事之后,也进入了类似的黑暗谷底,怀疑他是否应该在那里工作。并且令人惊讶的是,对于这样一个祷告的人来说,富能仁在那个黑暗时期甚至怀疑神是否听到他的祷告。后来,神极大祝福富能仁的事工,以至于傈僳族的信徒从零开始,不断按比例倍增,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信徒数量最多的民族。
这 就是圣经显明的模式。当神要通过祂的仆人为基督赢得灵魂时,属灵的敌人就会攻击,试图在神所拣选的仆人开始行动之前就将其打倒,置于死地。如果耶德逊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,生活在二零二一年,可能会发生什么?当时从缅甸写一封回家的信需要两个月的时间。如果在这时间段里写信,信还没有到达,耶德逊已经从低谷中恢复站立,为基督在当地赢得灵魂。但如果他生活在今天,会发生什么呢?在我们这个非常不同的即时通讯时代,很可能在他悲惨地离开丛林的一周内,资讯就会开始在社交媒体、Zoom和电子邮件上飞回美国,说耶德逊遇到大麻烦了。在数千英里之外,那些对他有责任感的人很可能已经开始制定一个计画,把他带离那个地方。这可能是出于真正的关切和同情,但这也将会带来极大的误导。因此我们注意到我们这个快速媒体时代的一个危险----- 那就是即时和肤浅的沟通导致了错误的决定。
当然在这个即时通讯的时代,也有好的一面。这样的即时资讯可以瞬间引发各地为耶德逊的代祷,也会带来很多牧者关怀。我们这一时代的另一个特点,旅行的便利性可能会让一个教牧领袖飞去缅甸安慰和鼓励他(在没有诸如新冠大流行的前提下)。保罗需要巴拿巴,所以今天这样的巴拿巴,可能会更迅速地恢复和帮助进入低谷和抑郁的宣教士,进入富有成效的宣教时期。
危险的是,派遣宣教士去到海外的教会领袖层,总是在没有真正祷告或参与现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就快速下了定论。有些宣教士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--或者为了其他人的利益--确实需要被送回国。我们的原则是,当宣教士自己有危险或对他人有危险时,就应该这样操作。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,更多的祷告介入和牧者的关怀,会使神的孩子在神的呼召中获得服事的成功,进入属天的命定。
在我们的差传教会中,我们多么需要那些经历过这些属灵原则的人,以及那些不仅对当地教会,而且对他们派出的宣教士有深深的理解、祷告和牧者心肠的人。
> 《基督教历史上的今天》“On This Day In Christian History” (Robert J. Morgan);维基百科 Wikipedia;国际宣教差会 (Nathan A. Finn );其他来源 Others
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吗?如果有,欢迎于下方评论区留言喔!!
【缅甸使徒 - 耶德逊的生命传记】
#04.从耶德逊的生命中所学到的另一功课
作者:巴柝声 | 2021-08-15
上 周,我和大家分享了从耶德逊生命中学到的四个功课。本周我想更专注于其中的两个功课。这些功课不只是在清单中独列的专案,而是彼此密切相关,紧密相连。首先,我提到了耶德逊生命中属灵争战的真实,描述了他在缅甸监狱中长达十七个月的可怕境遇。随后他的妻子安也回了天家。 “耶德逊对安的离世感到非常悲痛,这份伤痛使他退缩到隐居之中。
在失去安后,长达一年的时间内,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,无法自拔。随后他越来越进入隐居状态,最后在丛林中建了一座小木屋,也挖了自己的坟墓,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死亡。当他从自我放逐中安全返回时,每个人都对他能活下来感到惊讶。”
然后我描述了在那场深刻的斗争之后,他如何进入一个非常富有成效的福音大收割时期,为基督不断赢得灵魂。 “在那段他曾希望死去的黑暗时期之后,他欣然享受了十年的宣教成果,特别是在克伦族人中所结下的福音果子......他经常独自划着独木舟,沿着萨尔温江进入老虎出没的丛林,向北部的克伦族人传福音。”
我们现在需要思考一下这前后两件事之间的关系。前者是深陷抑郁的黑暗瘫痪时期,后者是传福音的丰硕时期。通过这样的关联性思考,我们对跨文化宣教中一个经常重复的模式可以有真正的了解。正如我在前几周所说的那样,在他的抑郁期过后,不久开始的10年传道工作带领了八千名缅甸人信耶稣,并建立了一百个教会。当然,这并不是他的全部工作。但是如果没有他,这一切会发生吗?我很怀疑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,试图让人进入绝望谷,是恶者企图清除能给撒旦国度带来迎头重击的宣教士的常用伎俩。一个被神使用的宣教士,能带领千千万万的人归信主耶稣基督。一个模式出现了。在结出福音的硕果之前,必有属灵的争战。
在路加福音四章1-14节中,我们看到,主耶稣进入旷野,被恶者不断地试探。在这之前,祂先被圣灵充满(第1节),然后靠着圣灵加添的力量,从试探和属灵争战中走出来(第14节),继而开始了祂满有恩膏的传道、医治和释放事工,最后走向十字架和复活。使徒保罗也在《哥林多后书》第一章的描述中印证了耶德逊所经历的黑暗时期。保罗说:"我们从前在亚西亚遭遇苦难,被压太重,力不能胜,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。" 但是我们知道,在那之后神极大地使用了保罗,不断拓宽他服事的地界。伟大的中国傈僳族宣教士富能仁,在傈僳族人中间进行了大约七年没有果效的服事之后,也进入了类似的黑暗谷底,怀疑他是否应该在那里工作。并且令人惊讶的是,对于这样一个祷告的人来说,富能仁在那个黑暗时期甚至怀疑神是否听到他的祷告。后来,神极大祝福富能仁的事工,以至于傈僳族的信徒从零开始,不断按比例倍增,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信徒数量最多的民族。
这 就是圣经显明的模式。当神要通过祂的仆人为基督赢得灵魂时,属灵的敌人就会攻击,试图在神所拣选的仆人开始行动之前就将其打倒,置于死地。如果耶德逊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,生活在二零二一年,可能会发生什么?当时从缅甸写一封回家的信需要两个月的时间。如果在这时间段里写信,信还没有到达,耶德逊已经从低谷中恢复站立,为基督在当地赢得灵魂。但如果他生活在今天,会发生什么呢?在我们这个非常不同的即时通讯时代,很可能在他悲惨地离开丛林的一周内,资讯就会开始在社交媒体、Zoom和电子邮件上飞回美国,说耶德逊遇到大麻烦了。在数千英里之外,那些对他有责任感的人很可能已经开始制定一个计画,把他带离那个地方。这可能是出于真正的关切和同情,但这也将会带来极大的误导。因此我们注意到我们这个快速媒体时代的一个危险----- 那就是即时和肤浅的沟通导致了错误的决定。
当然在这个即时通讯的时代,也有好的一面。这样的即时资讯可以瞬间引发各地为耶德逊的代祷,也会带来很多牧者关怀。我们这一时代的另一个特点,旅行的便利性可能会让一个教牧领袖飞去缅甸安慰和鼓励他(在没有诸如新冠大流行的前提下)。保罗需要巴拿巴,所以今天这样的巴拿巴,可能会更迅速地恢复和帮助进入低谷和抑郁的宣教士,进入富有成效的宣教时期。
危险的是,派遣宣教士去到海外的教会领袖层,总是在没有真正祷告或参与现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就快速下了定论。有些宣教士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--或者为了其他人的利益--确实需要被送回国。我们的原则是,当宣教士自己有危险或对他人有危险时,就应该这样操作。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,更多的祷告介入和牧者的关怀,会使神的孩子在神的呼召中获得服事的成功,进入属天的命定。
在我们的差传教会中,我们多么需要那些经历过这些属灵原则的人,以及那些不仅对当地教会,而且对他们派出的宣教士有深深的理解、祷告和牧者心肠的人。
> 《基督教历史上的今天》“On This Day In Christian History” (Robert J. Morgan);维基百科 Wikipedia;国际宣教差会 (Nathan A. Finn );其他来源 Others